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紅色南陽
瀏覽量:2351 時間:2018-03-08
1934年11月16日,從信陽市羅山縣何家沖村開始長征,紅二十五軍歷時10個月,跨越千山萬水,經歷大小數百次戰斗,于1935年9月到達延安市延川縣永坪鎮,成為紅軍長征第一支到達陜北的隊伍,與陜甘紅軍勝利會師,拉開了三大主力紅軍會師的序幕。
民歌唱出會師情—— “紅旗空中飄,紅二十五軍上來了”
繼奇襲荊紫關、袁家溝口伏擊戰后,紅二十五軍迅速在根據地發展壯大。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在北出終南山、威逼陜西省城西安的行動中,獲悉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已在川西會師并有北上動向的消息后,中共鄂豫陜省委毅然作出西進甘肅,策應和迎接主力紅軍北上陜甘的正確決策。
7月16日,紅二十五軍4000精兵由長安縣灃峪口西征北上,第二次踏上長征之路。部隊西出秦嶺,北過渭河,馳騁隴南、隴東,翻越六盤高峰,截斷西(安)蘭(州)公路,沿途攻占兩當、秦安、隆德縣城。紅二十五軍西征北上的戰略行動,不僅吸引和鉗制了大量國民黨軍,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長征北上,同時也充當了三大主力紅軍長征的開路先鋒。但令人扼腕的是,1935年8月21日,吳煥先在甘肅涇川縣四坡村戰斗中英勇犧牲,時年28歲。
隨后,紅二十五軍與圍堵的敵軍輾轉激戰,沖破敵人的重重封鎖,1935年9月15日,紅二十五軍3400多人到達延安市延川縣永坪鎮。
81年前的永坪,因路成街,街長僅100米,寬6米。永坪鎮道路旁的窯洞上、石頭上、樹干上貼滿各色標語,上面寫著“歡迎紅二十五軍老大哥!”“配合老大哥擴大蘇區!”等詞句。16日,紅二十五軍與劉志丹領導的紅二十六軍、謝子長創建的紅二十七軍勝利會師。
9月17日,中共鄂豫陜省委和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在陜北延川縣永坪鎮召開聯席會議。會議決定,撤銷中共西北工委、軍委和中共鄂豫陜省委,組建中共陜甘晉省委員會。會議還決定,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由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治委員,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
9月18日,紅二十五軍與陜甘紅軍在永坪鎮舉行了會師慶祝大會,列寧劇團編排了抗戰劇、秧歌等節目,傳遞喜悅之情,鼓舞了軍民士氣。
“一桿桿紅旗空中飄,紅二十五軍上來了。來到陜甘洛河川,勞動百姓好喜歡……”這首地方特色鮮明的民歌,生動反映了紅二十五軍到達永坪鎮時當地紅軍和群眾歡迎他們的熱烈場景。
腳步丈量會師街——所有的長途跋涉,都為不辱使命
從1934年11月離開鄂豫皖地區,紅二十五軍在與中央長期失去聯系的情況下,獨立決策,獨立行動,不但沖破了占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而且開辟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并成為紅軍長征第一支到達陜北的隊伍。
永坪——這個紅二十五軍當年勝利會師之地,已經在現代城鎮的建設中變了模樣。如今的永坪,高樓林立,油井轟隆,到處一派繁忙和繁榮景象。那段承載著艱難曲折和浴血奮戰的歷史,在大多數當地人的腦海里留下了如歌往事。
行走于永坪鎮會師街,用現代的腳步丈量和重溫那段永被銘記的歷史,敬重與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沿著先烈的足跡走完全程,當年紅二十五軍歷經艱險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次戰斗、每一處遺址,都在腦海中清晰可見。先輩們所有的艱辛跋涉,是突出重圍,不辱使命。
在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中,共經歷了六次會師。1935年9月的永坪會師,即為其中的第四次會師。會師后的三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凝聚力、戰斗力得以大幅提升,隨后取得了勞山戰役、榆林橋戰斗的勝利,鞏固和擴大了陜甘革命根據地,壯大了紅軍的力量。戰役中繳獲的大量物品,使紅十五軍團的武器裝備得到改善,服裝給養得到補充。這次會師,為迎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北上,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東征山西、西征甘寧奠定了基礎。
陜北地方史專家、延川縣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馮延東,在談及永坪會師的意義時說,永坪會師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它為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提供了一個重要保障,更為之后的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永坪會師,陜北這塊根據地后來不會成為各路紅軍的落腳點和出發點,也就沒有后來的延安十三年和新中國的成立。
追尋書寫長征魂——不是單純地重走,而是一路重溫
80多年前的永坪鎮會師街,不僅見證了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會師的重要歷史時刻,而且也記錄著紅軍官兵與當地百姓的魚水深情。
隨著時代變遷,會師街已經看不出當年的模樣,臨街的舊商鋪和民房已經被拆掉,映入眼簾的是鎮文化休閑公園。離會師街二三百米遠的地方,當地政府群眾為了紀念永坪會師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在永坪鎮中心地帶建起了寬闊的會師廣場和永坪會師雕像,以工農紅軍旗幟為背景、生動反映會師場面的雕像,每天吸引著來來往往的行人駐足觀望。在會師廣場和雕像附近,永坪鎮政府還收集與會師相關的大量圖文資料、實物資料,展陳在永坪會師紀念館內,記錄歷史,訴說過去。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展未來,幸福日子長。
回望紅二十五軍10個月的長途跋涉,從河南、陜西、寧夏、甘肅,走過一條條羊腸小道,爬過一座座高山險峰,打響一次次戰斗,紅二十五軍用生命和鮮血寫就一部真實的傳奇。其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書寫出共產黨人的堅韌執著和戰勝艱難排除困難的勇氣和膽量,其留下的佳話與精神,寫入史冊,照亮人心。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的十年間,總共授予的1613名將帥中,出自紅二十五軍的就有97名。紅二十五軍也因此被稱為“百將之軍”。輝煌戰功背后,是紅二十五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正副軍長程子華、徐海東因身先士卒而負重傷,軍政委吳煥先更是在帶頭沖擊火線時英勇犧牲。毛澤東多次稱贊徐海東,說他是“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這既是對徐海東個人的高度評價,也是對紅二十五軍的高度評價。
重走紅二十五軍的長征路,不是單純地重復行走,而是在一路追尋一路書寫中重溫這段歷史,以文以圖,以史以歌,以情以義,為后人詮釋難能可貴的長征精神。
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讓長征精神成為更多人精神家園里的重要支柱,讓長征故事成為更多人成長中的精神食糧,才是我們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的現實意義與終極目標。(南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