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紅色南陽
瀏覽量:1842 時間:2018-03-08
四面群山延綿起伏的七里蔭嶺,疊翠流彩。蜿蜒的山谷中,庾家河在靜靜流淌。透過山頂隨風輕搖的松柏,山下青磚黑瓦的民居清晰可見。在狹長的街道中央,一棟古樸的中藥鋪格外顯眼,80多年來,先后住在這里的祖孫三代人,更是與紅二十五軍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程子華來到了咱山莊
“程子華來到了咱山莊,來到了咱山莊,庾家河的窮人喜呀喜洋洋。沒見過這樣的好隊伍,好隊伍,不向百姓要錢糧……”
商洛市丹鳳縣庾嶺鎮位于秦嶺深處,山鄉小鎮的主干道就兩條,呈“人”字形,就在“人”字撇捺交會的那一點上,一所古色古香的老屋矗立了近兩百年。木制屋門上方,“春茂永”三個大字遒勁有力。80多年前,楊春榮掌柜的“春茂永”中藥鋪因為藥材地道,聞名方圓百余里;如今這里已不做藥材生意,可是因為82年前,紅二十五軍在此召開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會,使這間小小的藥鋪聞名中外。
“白露”時節,山鄉微涼,當“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聯合采訪組踏進這棟古香古色的建筑時,退休老教師楊青山熱情地與我們交談起來。一身樸素干凈的紅軍服,剪裁得體,展示著這棟房子的主人濃濃的紅軍情懷。
說起當年爺爺楊春榮與紅二十五軍相識相交的故事,62歲的楊青山說,這中間還頗有些戲劇色彩。當年紅軍進入庾家河小鎮后,街上的大部分人誤信謠言,以為紅軍是“血臉紅發的怪物”,都跑進深山躲了起來。他的爺爺楊春榮當時三十六七歲,因為頭戴皮帽,身著長袍,便被紅軍誤為土豪劣紳抓了起來。隨后,當紅軍得知他爺爺是街上靠行醫為生的“楊大善人”后,軍政委吳煥先親自為他松綁并道歉。藥鋪老板楊春榮對紅軍有了新的認識,走上了支援紅軍的道路。從此,也結下了楊家一家三代人與紅二十五軍80多年的深厚情緣。
當時紅軍在我家藥鋪召開會議
烈士到底為了什么
“我多次聽說過,這里犧牲的紅軍戰士,永遠留在了這山坡,烈士血染這山河……離開家鄉親友,烈士到底為了什么……”
談及當年庾家河戰斗的情形,從小就聽爺爺、父親講述這段歷史的楊青山老人仿佛身臨其境,“仗剛開始打的時候,子彈打到屋頂上,瓦片啪啪響!”戰斗開始時,形勢對紅二十五軍不利,藥鋪里很快躺滿了從前線送下來的傷員,程子華、徐海東也先后身負重傷?!俺套尤A的右手腕骨被打斷;徐海東從左臉頰到后腦勺被一顆子彈射穿?!睏钋嗌诫p手比劃著,向記者講述戰斗的慘烈。
關于爺爺楊春榮與紅軍的故事,楊青山還記得很多。庾家河戰斗結束,楊春榮組織附近的鄉親幫助掩埋了紅軍烈士的遺體。部隊撤離休整后的一天,楊春榮發現當地一名村民身穿紅軍的衣服,有些詫異,便攔住了他詢問衣服的來歷。這名村民告訴楊春榮,衣服是從一位摔到山澗的紅軍遺體身上脫下來的。楊春榮得到消息后,立即為這名村民買來了布匹做衣服,請求他帶領尋找烈士遺體,“紅軍是為咱們窮人打天下的,犧牲在咱這個地方,不能光著身子讓他們走,我們得找到他!”最終,這名烈士遺體被妥善安葬在山上。
從小就聽著程子華、徐海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故事長大的楊青山,對紅軍有著濃厚的階級感情,講述起來聲情并茂。這位退休的音樂教師在講述間隙再次拉起手風琴,唱起自己編寫的歌曲《烈士到底為了什么》,歌聲時而鏗鏘,時而哀婉,唱著唱著,楊青山的眼角淚光閃閃。
庾家河會議放光輝
“庾家河會議放光輝,改鄂豫皖省委為鄂豫陜省委。創建了革命根據地,宣傳了什么是紅軍……”
如今,“春茂永”仍然保持著舊時原貌,中藥鋪的招牌依然高高懸掛在門頭,而兩側則增添了“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會議舊址”、“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等牌匾。在樓群林立、店鋪比鄰的庾家河街,彰顯著這棟老房子的與眾不同。80多年過去了,當年在這棟房子內召開會議,確定了創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的構想。今天,這個古老的中藥鋪被楊家后人改造成為革命歷史紀念館,楊青山向來來往往的行人們講述著紅軍故事,傳播著長征精神。
在小小的博物館內,當年紅二十五軍及省委主要領導用過的火盆、茶具、長凳等物品仍然保存完好;當年的宣傳科長劉華清在這里刻制《什么是紅軍》傳單時用過的桌子和裁紙刀靜靜地擺放在原來的位置;楊春榮調配治傷藥用過的臼、錘、碾等還殘留著藥渣;墻上的人物簡介和會議內容等歷史資料,展示著紅二十五軍與當地人民的魚水深情……
從爺爺楊春榮義助紅軍開始,楊家就與紅軍難舍難分。父親楊文聰接過了父輩的旗幟,義務打掃照顧紀念碑、烈士墓長達28年。在他的堅持下,這座處于街中心黃金地段的房子被原汁原味保留了下來,讓我們多了一個普及長征歷史、宣傳長征精神的陣地。楊青山在爺爺和父親的熏陶下,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收集資料圖片、自費維護著舊址、舉辦長征史展覽、接待游客參觀,自上世紀80年代起,他就開始將紅軍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編寫成歌曲,累計寫出100多首。在他的帶動普及下,這個小鎮上幾乎人人都能唱上一兩首有關紅軍的歌曲。
采訪結束時,已是傍晚,夕陽的余暉里,楊青山老人與我們依依惜別?;仨按好馈敝兴庝?,楊青山嘹亮的歌聲還仿佛在這個小院里繚繞;回味著歌聲,記者又仿佛回到80多年前那紅旗飄飄的崢嶸歲月,仿佛看到了長征路途的坎坷艱苦和紅軍將士勝利后展露的歡顏。我們相信,這嘹亮的歌聲,不僅將伴隨著楊家人一代代傳承下去,而且也必將在中國大地越唱越響!(南陽晚報 蔣寧宇 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