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紅色南陽
瀏覽量:1616 時間:2018-03-08
1934年11月中旬,繼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長征后,紅二十五軍近3000人也奉命撤離鄂豫皖根據地。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從河南省羅山縣何家沖出發,17日以突然行動越過平漢線直抵桐柏山區。蔣介石聞訊急忙調動豫鄂皖三省圍剿隊30多個團的兵力,進行圍追堵截。
11月26日,紅二十五軍進抵河南省方城縣以東地區。下午1時許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率一梯隊到達獨樹鎮七里崗一帶,準備從七里崗穿越許南公路。衣衫單薄的紅二十五軍官兵埋頭疾進,絲毫沒有察覺到敵四十軍一一五旅和騎兵團已提前在此設下埋伏。
敵軍開火后,我二二四團幾乎完全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穿著單薄的紅軍戰士手全凍僵了,一時連槍栓都拉不開。敵軍趁機發起沖鋒,從兩翼包圍上來。在這十分危險的時刻,從后面跑步趕到陣前的軍政委吳煥先,一面指揮二二五團沖到前面反擊,一面抽出大刀,大吼一聲:“共產黨員跟我上!”于是,寒風雪地里一群衣衫單薄、腳蹬草鞋,甚至光著腳的紅軍將士,與一大批全副武裝的敵軍展開了一場難以想象的白刃戰……
戰斗持續到3時許,紅二十五軍二二三團在副軍長徐海東的直接指揮下,向七里崗村附近的敵人發起沖鋒,欲打開一個缺口使全軍通過公路。但由于敵人火力太強,連沖三次均未成功。紅軍遂轉而固守公路以南的趙莊、上曹屯等村莊,并有效地組織反攻。整整一個下午,紅二十五軍打退敵人多次進攻,陣地上敵人橫尸遍野。
天黑后風雪不止,紅二十五軍乘機撤到張莊附近。當夜一更,紅二十五軍指戰員忍著極度的饑餓、極度的疲勞和極度的寒冷,由中共鄂豫邊工委書記張星江(河南省唐河縣畢店鄉人)及張莊農民王永合帶路,冒著風雪繞道保安以北的沉丘附近,方才越過許南公路。最終于27日拂曉抵達伏牛山東麓,成功突破敵人的合圍。
獨樹血戰紅軍負傷200余人,犧牲百余人。原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時任軍政治部組織科長)劉華清同志,也在沖鋒中被敵人擊中左腿,身負重傷。
紅二十五軍是1932年11月,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后,留守的紅軍戰士和紅軍子弟所組成。這支幾乎沒有18歲以上戰斗員的“娃娃軍”,打破數十倍于己強敵的圍追堵截,最終成為第一支到達陜北的紅軍。不僅為建立陜北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也為其他紅軍長征指明了方向,被稱為“北上先鋒”!
如今伏牛山東麓向南延伸的“七里崗”上,一把25米多高的“刺刀”直刺蒼穹?!按痰丁钡恼婧捅趁孀陨隙路謩e鐫刻著,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及原紅二十五軍軍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程子華題寫的“紅二十五軍獨樹鎮戰斗遺址”、“烈士精神不死”兩行金黃的大字——這就是1996年11月經中央辦公廳批準、1997年11月26日落成的“紅二十五軍獨樹鎮戰斗紀念碑”。
山河悲泣,烈士無語!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了現代人的幸福生活,我們的革命先烈用盡了洪荒之力,灑盡了熱血拋棄了頭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