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南陽人文歷史
瀏覽量:1439 時間:2020-11-16
南陽古稱申國,秦時為五郡之一。南陽自漢光武帝劉秀中興,一時極度繁榮,號稱“帝鄉”、“南都”,為全國五大都市之一。
南陽漢代石刻、磚刻和陶狗,被稱為漢文化三絕。這些漢畫石注重神似和意蘊,以一種怪誕、夸張、變形的手法體現出一種騰躍的力量,成為一種獨到的地域性的文化標志。
三國時期的南陽文化以何晏為代表,宣揚“天地萬物以無為本”,倡導玄學,開一代風氣,《道德論》、《無為論》皆為當時名作。南北朝時期,范曄的《后漢書》,筆勢縱橫,文簡意足,自成一家;庾信詩風甚高,杜甫稱他“庾信文章老更成”,實為“集六朝之大成,導初唐之先河”的關鍵。在唐代詩壇,岑參、韓雄、張祐等也獨領風騷。近代南陽在“五四”以后陸續向全國貢獻了思想家馮友蘭,小說家馮沅君、姚雪垠,詩人李季等。
改革開放以來,南陽小說家張一弓、喬典運、二月河、周大新、周同賓、田中禾等以各自獨特的文化創造形成了“喬典運現象”、“周大新年”、“南陽作家群現象”、“宛軍北進”等文學熱點。宛派小說即是對南陽當代小說創作的一個簡單概括。
南陽地區的戲劇創作也有深遠的傳統。曲劇、宛梆、越調,皆源于南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南陽書畫,也名人眾多:西晉的樂廣,草書超群;南北朝時的宗炳,對中國畫畫法有專論。南陽的民間美術以其原始純樸展示出盆地文化的獨特魅力。
南陽還是“曲藝之鄉”,早在20世紀20年代,新野的張長弓先生就開始進行地方曲藝的發掘整理和理論研究,撰寫有《鼓子曲言》、《鼓子曲存》、《鼓子曲譜》等專著。
文章來源:文化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