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精神研究成果
瀏覽量:1867 時間:2020-11-23
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淅川陶岔渠首全貌資料圖片
一種壯舉總會孕育一種精神,一種精神必將鑄就一種永恒。南水北調作為一項舉世矚目的重大水利工程,一項橫跨半個多世紀的大國行動,既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的體現,也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的彰顯。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承載著不同時期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殷殷關切,凝聚著黨員干部、工程建設者的心血汗水,飽含著水源區人民大愛無聲的情懷,并最終隨著新時代脈搏的跳動,孕育出團結協作、求實創新、擔當奉獻、顧全大局的精神意蘊。
團結協作是在一定的局域內或群體間,為實現某種目標或完成某項任務形成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的精神狀態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穿越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4個省級行政區域,途經河南、河北兩省的11個省轄市,貫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4大水系,涉及中央和地方的眾多行政管理部門,工作點多面廣、程序復雜,既有水源地區的移民外遷、水質保護,也有受水區的開渠筑涵、對口支援等。河南省是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區,既有干線建設和渠首配套工程,又有移民遷安和水質保護重任,是整個工程中責任最大、任務最重、犧牲最多的省份;河北省是南水北調工程的主要承建省,總干渠跨境工程長達596公里,總投資將近420億元。相比較而言,作為受水地區的京、津兩市,則承擔的建設任務相對少些、遷建損失相對小些。但是,京、津兩市對豫、冀兩省保持了積極溝通和高度理解,并提供了大量的資源補償和對口支援。特別是為回報河南人民作出的奉獻和犧牲,北京與河南簽署了“1+6”合作協議,約定兩地全面落實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對口協作工作方案,突出強民生、保水質、促轉型,推進對口協作互利雙贏;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節能減排提升等方面的合作,構建南水北調中線生態走廊;支持和引導北京信息技術、裝備制造、商貿物流、教育培訓、健康養老、金融后臺、文化創意、體育休閑等領域產業向河南轉移。這些行動和舉措,都賦予了南水北調團結協作的精神意蘊。
求實創新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立場,按客觀規律辦事,大膽創新創造
南水北調中線輸水總干渠全長1432公里,年均調水量95億立方米,從渠首到終點的自流落差還不到100米,輸水線路之長、調水規模之大、建設難度之大,都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正是因為決策者和建設者的態度嚴謹、求真務實、創新求精,才制定出切實有效的戰略和政策、設計出科學嚴密的規劃和標準,確保了整個工程經得起自然和歷史的檢驗,通水5年多來運行平穩且沒出過任何技術性難題。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就大規模組織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勘察、調研和反復論證,前后長達半個多世紀,直到2003年才最終編制完成并經中央批準。工程建設施工中,大壩加高、跨河渡槽、穿黃隧洞、膨脹土抑制等,都是人類建筑史上最具挑戰性的技術難題,但廣大工程建設者開拓創新、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據不完全統計,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目前已取得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等63項成果,申請國內技術專利110項,很多項目還填補了國內外空白。完善了中國特色的調水工程技術體系,實現了中央確定的“質量可靠放心”的工程目標,為南水北調工程注入了求實創新的精神內涵。
擔當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行為特征,也是新時代各級組織和黨員干部對黨的事業的忠誠態度和實踐付出
在南水北調工程建設過程中,以水源區各級組織和黨員干部為代表,靠著局部服務全局、地方服從中央的組織擔當,以及講奉獻、肯吃苦、能戰斗的個人付出,有效推進了庫區擴容、水質保護、移民遷安等工作的順利進行,圓滿完成了黨和國家交給的艱巨任務。河南省淅川縣曾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也是丹江口水庫的水源地和淹沒區。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蓄水,淅川縣城和16個集鎮逐漸被沒入庫底,全縣362平方公里膏腴之地被淹沒。新世紀啟動的南水北調工程,一方面水進人退,又使3個集鎮和大批基礎設施淹入水下,新增淹沒面積144平方公里;另一方面為保護水質,127家納稅大戶企業被關閉,4萬多個養魚網箱被取締。更為重要的是,面對“地被淹了、人被搬了、廠被關了”的巨大犧牲,以及縣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壓力,淅川縣委政府和廣大黨員干部表現出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獻意識和犧牲精神。為了完成黨中央規定的“2014年通水”的任務目標,也讓移民早搬遷、早安定、早發展,他們以“移民為國作貢獻,我為移民作貢獻”的高度自覺,一鼓作氣、堅忍不拔,使國家原計劃4年完成的移民搬遷任務,只用了2年就圓滿完成,并且做到了“不亡、不傷、不丟、不漏一個人”,實現了平安穩定、和諧有序的移民遷安。為此,全縣有100多名黨員干部因公負傷,6名黨員干部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汗水、鮮血乃至生命生動詮釋了南水北調勇于擔當、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
顧全大局是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為了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行為舍棄,也是一種舍我其誰、舍小家為大家的人生態度和精神狀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就是憑著全體人民顧全大局的境界與品格,獲得了前進的動力源泉,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開拓了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新局面。南水北調是我國北方向南方“借水”的重大工程,不僅僅需要黨的政策推動下的資源“再平衡”,更需要水源區人民的犧牲與奉獻。在整個工程建設過程中,以河南、湖北兩省為代表的廣大庫區移民,為了國家長遠發展、緩解京津之“渴”,顧全大局、舍家棄業,義無反顧地別親離祖、為水讓路,展示了報效祖國、為民犧牲的高尚情懷和至誠大愛。以河南省淅川縣為例,這里是南水北調的渠首和水源地,1958年丹江口水庫開工修建,到1978年正式蓄水發電,已分六批向青海等地遷出人口20.2萬人。南水北調工程興建,丹江口水庫需增加庫容116億立方米,還必須向外再遷出16.5萬人,很多家庭已經是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移民。前后兩次近40萬人的移民,成為人類水利發展史上一個縣域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經濟社會情況變化最復雜的移民過程。但在國家長遠發展和個人利益取舍面前,幾代淅川人不講條件、沒有怨言、不出難題,毅然決然地離開家園、移民他鄉,為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留下了舍家為國的精神注腳。
課題組長:谷建全
成員:萬銀鋒 李中陽 劉旭陽
執筆:萬銀鋒
來源:《河南日報》2020年3月20日 07版
編輯:岳玉丹
審核:路漫 張衡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