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移民遷安
瀏覽量:885 時間:2020-12-22
魚關原村支書王文華回故鄉探訪移民豐碑
流水無痕,移民有根。當京津冀等地居民喝著甘甜的丹江口水時,不能忘記為此搬遷至河南省內7個地市的16.5萬丹江口庫區移民。2015年3月起,淅川縣盛灣鎮魚關,刻有16.5萬移民名字的56座石碑,開始一塊塊矗立在丹江岸邊,將“忠誠奉獻大愛報國”的南陽移民精神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
移民——16.5萬人的名字
初冬的魚關,蒼翠依然,移民豐碑上的紅色碑文在晨霧的洗禮下,愈加清晰,從河南唐河縣趕回來的淅川縣魚關移民村村支書王文華,背對丹江,沉默地立在刻有魚關移民名字的一塊大石碑前,用粗糙蒼老的手撫摸著一個心中永遠無法抹去的名字——王改秋。
魚關,河南省丹江口庫區十個試點移民搬遷村之一,移民豐碑所在地。2009年8月,魚關人泣別丹江,遷至唐河。王文華在十里八鄉有著一個響亮的名號——王牛子,他把全村人都平安帶到了新家,唯獨把自己的老伴兒落下了。2009年6月,正在唐河移民新村查驗房屋建設的王牛子,突然接到了老伴兒王改秋病逝的消息,他這才想起一個月前回家時老伴兒向他提過頭疼的事兒,本想等搬遷完就帶她去南陽看病,誰想到這一等竟等成了永別。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庫起,20.2萬淅川移民先后歷時20年,分6批遷往青海、湖北、河南三省七縣市。水庫蓄水后,全縣淹沒土地面積362平方公里,其中淹沒耕地28.5萬畝,占當時全縣總耕地面積的55%,淹沒縣城1座、大小集鎮14個。丹江口大壩加高后,豫鄂兩省又有34.5萬移民搬離故土,遷入異鄉。其中河南省淅川縣共搬遷16.5萬移民,涉及11個鄉鎮、168個村、1312個組,新增淹沒面積144平方公里。2009年,這場世紀大搬遷開始了,16.5萬淅川移民,拆掉網箱,推倒生息繁衍的老屋,揮別親人,義無反顧地卷起鋪蓋,為南水北調讓出家園!
從2009年8月移民試點搬遷的魚關村,到2011年10月26日,淅川縣金河鎮金源社區的247名移民順利入住中牟縣官渡鎮移民安置點,河南省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外遷移民搬遷工作圓滿完成。一個名叫曹國宏的記者參與、見證、記錄了這一段不平凡的歷史。
魚關,是曹國宏最早進駐的移民村,他被這里淳樸的民風感染著,更被它的貧窮落后所牽動,曾多次組織企業和愛心人士對魚關進行結對幫扶,并在搬遷前為每戶魚關村民拍攝全家福,記錄魚關原貌,搬遷后又到唐河的魚關新村為村民拍攝全家福,關注他們在新家的發展和生活。
移民搬走了,帶著故鄉的一捧黃土,丹江上捕魚的魚鷹,腌酸菜的舊壇子,新育的葡萄苗,甚至是早已備下的壽木,世代勞作生息的家園被片片新栽的林木所取代,只留下村頭的那口老井,幾輩人走過的石階,喂牛的牛槽,房前的老槐和那方埋葬著至親的矮矮祖墳……然而伴隨著中線通水,這一切也將無聲地沉入水底。
“要為移民留下些什么,要讓移民后代知道自己的根!”身為淅川人、被大義舍家的移民鄉親感動著的曹國宏,漸漸下定了為移民建造一個可以回來的精神家園的決心。移民遷安的兩年中,曹國宏用自己的筆寫下大量的移民報道,拍攝了大量的移民圖片和視頻,為給越來越多的移民資料找個“家”,他把魚關移民村的小學改造成一個簡陋的移民民俗展館,并開始有目的地收集移民實物和資料。他還利用自己的號召力,請來企業家捐資建造了一座魚關村移民紀念碑。2010年7月,刻有魚關893名移民名字的魚關村移民紀念碑被安放在魚關原村部位置。
魚關——16.5萬移民的精神故鄉
魚關移民紀念碑,是為致敬凡人英雄豎起的豐碑,是民間力量為移民心靈建起的家。2014年9月,魚關移民紀念碑引起了中央媒體的關注,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派出拍攝小組來到魚關。2014年10月3日,以“凡人豐碑”為題的報道在央視播出了,忠誠奉獻,大愛報國,移民精神感動了國人,魚關——“河南移民第一村”的名字也變得家喻戶曉!
如何讓這種移民精神發揚光大?又如何讓作出巨大奉獻犧牲的移民家根永存,留下念想?那一刻,曹國宏下定決心,不但要給魚關村的893名移民樹起紀念碑,更要為淅川16.5萬移民樹起豐碑。
修建移民豐碑,最大的困難是資金。曹國宏找到了淅川大自然旅游文化公司董事長周成保和鎮平縣紅奇石石材廠老板王吉運。此意相通,彼心相同,惺惺相惜。三個對移民懷著敬意的人一拍即合。出錢出資,出工出料,出規劃出設計,行動!
2015年1月19日,南陽市委書記穆為民對移民豐碑的建設給予高度評價與重視。這無疑是一支強心劑,給建設者們莫大的精神鼓舞。選石材、打磨、刻字、裝車、卸車、安裝、維護每個工序王吉運都是親力親為。在他的感召下,來自河北、山東、河南的雕刻師傅們,硬是頂著三九嚴寒把40多萬字工整地雕刻完成。周成保每周都要到移民豐碑的雕刻現場去察看項目進度、慰問工程建設人員,
運碑時,由于山路狹窄,每塊石碑有十幾噸重,為了確保安全,工作人員屢次踩點,設定運輸路線、制定運送方案。每輛車只裝兩塊碑,分三批從鎮平縣石材廠到淅川魚關,全程130多公里,單程就需近十個小時。實際運送過程中,天氣、車輛、路基、過橋、過水、過隧道各種問題都要考慮到位,確保萬無一失。在移民豐碑安裝的日子里,所有參與運輸和后期保障的人員每天的休息時間不超過5個小時。
周成保是一個企業家,白手起家擁有了現在的集團公司,每一分錢都是他辛辛苦苦打拼的。2014年,當曹國宏找到他時,他毫不猶豫地拿出移民豐碑第一筆興建資金。移民豐碑建設階段恰逢經濟寒潮來襲,周成保頂著資金壓力,做到??顚S?,保證移民豐碑的順利完工。
2015年3月11日,“移民豐碑”立碑儀式在淅川縣盛灣鎮魚關移民村舊址舉行,高8.8米,重23.8噸,刻有“移民豐碑”四個大字的主碑,穩穩樹立在丹江岸邊的移民故土上。
接下來的幾個月,56塊副碑相繼落地,占地總面積1.2萬平方米,鐫刻著淅川10個鄉鎮、184個行政村、1276個村民小組共16.5萬名移民的名字、移民遷安工作先進單位和個人名單的56座大理石碑,按照搬遷鄉鎮在丹江庫區的位置排列,巍然屹立在丹江之濱。著名作家周同賓先生和淅川友人為“移民豐碑”合寫的碑記中寫道:悠悠我心,日月可鑒,高天厚地,載我精神。移民不朽,移民精神永存。青山青青,碧水長流。
調水夢,移民情,豐碑為證。余光中說,記憶像鐵軌一樣長,無論走到哪里,都不禁要想起鐵軌另一頭的那一片土地。我不知道16.5萬人的名字連在一起有多長,而這16.5萬人,又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移民,一個共同的精神故鄉——魚關!
豐碑有印,一筆筆都鑿著時間的簽名。丹江無盡,伸入移民思鄉的夢境,而半個多世紀來,數十萬南陽移民的鄉愁,不過是這江水的回聲,激蕩在魚關的上空……
來源: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