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學院新聞
瀏覽量:340 時間:2021-12-24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丨一渠南水潤北方
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格局落地。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于2013年11月、2014年12月通水。一渠清水怎樣實現永續北送?背后隱藏著哪些“創新密碼”?全面通水7年來,這項世紀工程又是如何改變中國的?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帶您走近南水北調,體味南北情長。
自古以來,我國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南水北調的構想提出于上個世紀50年代。一代代研究論證、推敲方案,一次次跋山涉水、實地勘探。2002年12月,《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終于出爐。黨中央作出分東、中、西三路實施南水北調的戰略決策。
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背后隱藏著一系列“創新密碼”:世界最大輸水渡槽、首次隧洞穿越黃河、世界最大規?,F代化泵站群等。數十萬建設者攻克一個又一個世界級難題。
南水北調工程全面通水7年來,已累計向北方調水近500億立方米,受益人口達1.4億人,4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經濟發展格局因調水得到優化,一度干涸的河湖也重煥生機。
南水北調,世紀工程,造福人民,更是依靠人民。為了清水永續北送,8省市150多個縣市40多萬移民告別故土。目前,南水北調工程正在推進東、中線后續工程規劃建設,同時開展西線工程規劃方案比選論證等前期工作。
南水北調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通過加強運行管理,深化水質保護,強抓節約用水,保障移民發展,做好后續工程籌劃,南水北調工程必將不斷造福民族、造福人民。